首页

黄金圣水视频

时间:2025-05-26 00:58:49 作者: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已培养千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国际化人才 浏览量:61024

  中新网北京5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获悉,设在该校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十余年来已培养1000余名获得中丹双学位的国际化人才,成为两国科教文化合作的一面旗帜。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顺利举办。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中丹绿色创新日”近日在北京怀柔的国科大中丹中心/中丹学院和哥本哈根中国文化中心同步举行,国科大副校长王艳芬在哥本哈根会场开幕式上致辞时回顾中丹科教中心的发展历程,透露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相关情况。她表示,围绕《中丹绿色联合工作方案(2023-2026)》,中丹双方将在环境、气候和绿色技术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随后,王艳芬代表国科大与丹麦清洁科技集群(CLEAN Denmark)签署合作备忘录。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活动包括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中丹绿色发展论坛和中丹青年交流论坛,两国专家学者以及青年学生分别分享在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与经验,围绕绿色政策与技术实践展开讨论,并举行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启动仪式。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2025大学创业世界杯举行启动仪式。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据了解,中丹学院是由国科大与丹麦高等教育和科学部及丹麦8所大学共同发起创建的科教合作平台,旨在发展和加强中丹之间的教育合作,增加中丹两国学生及科研人员的交流互动。作为中国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丹学院承担着中丹中心的教育功能,致力培养拥有跨学科思维、具备创新意识、通晓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与创业高端人才。

  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接受媒体采访介绍说,中丹学院每年来自欧洲教授的规模稳定在200人次,提供水与环境、神经科学与神经影像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发展、创新管理、生命科学工程与信息学、纳米科学和纳米技术、食品与健康等全日制英语授课的硕士项目,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旨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并能为全球发展做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中丹绿色创新日”北京会场,国科大中丹学院院长王海燕为中丹科技创新合作论坛作总结。中新网记者 孙自法 摄

  她指出,下一步,中丹学院要面向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全球面临重大挑战的能源、气候变化、生命健康等领域,加大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的力度,并进一步推动合作成果转化。

  2025年是中国与丹麦建交75周年以及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签订40周年,“中丹绿色创新日”活动在此背景下举行,既展示中丹科技合作成果,也为两国未来加强可持续发展等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奥运冠军徐云丽进校园:冀学子践行和弘扬女排精神

周谦表示,随着协定签署生效,中格公民将可以免签去对方国家旅游、访问、学习,将大大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交流与了解,协定体现了中格关系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本色,是中格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后双边关系的又一重要成果。

赛事“流量”转化为消费“能量” “体育+”激发经济巨大潜能

此次赛事不仅是亚洲空手道高手切磋技艺的舞台,更是展现空手道精神、促进亚洲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空手道的所有技术都是点到为止,都是以保护对手为前提去使用的,这项运动最大的魅力也是在于我有能力击杀你,但是我还能控制。”龚莉说。

科学家追踪到灰狼在欧洲的最长旅程

条例》明确加强对无线电频率、台站及发射设备的管理,完善无线电监测相关制度规范,保障安全有序的电磁环境,加强重大活动无线电安全保障,加强无线电干扰、屏蔽设备管理。明确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干扰、屏蔽设备。因维护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以及保守国家秘密确需设置、使用无线电干扰、屏蔽设备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在必要时间和区域内使用,不得对屏蔽场所以外的公众移动通信等造成有害干扰,并接受天津市无线电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博物馆是“教师”,不是网红

中共重庆市委副书记、重庆市市长胡衡华在开幕式上表示,重庆愿进一步发挥“重庆·台湾周”纽带作用,主动与台湾同胞分享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机遇,持续深化渝台各领域融合发展,努力打造两岸交流新高地、台资西移集聚地、台胞筑梦向往地。

当台湾人遇上东北早市:“好贺儿”、人间味与乡愁

惶恐的科学家把扁虫的两个头都切掉后,结果两个头又长了出来。太空永久地改变了这些扁虫。科学家希望通过研究扁虫上天前后的变化,了解太空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